作者:Derek配资融券网
本文来源:谷雨星球
ID:guyujihua2021
大家好,我是Derek,一名高中生。
在我小时候,我就背诵过这样一句话:「人人相亲,人人平等,天下为公,是谓大同。」
这句话是康有为说的,它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,曾经一度被我奉为真理。
但是,当我进入上海一所头部国际化学校后,现实远比想象得复杂得多:同学里有人可以上着一节课几千块的补习班不以为然,有人开学第一天就聘请了昂贵的升学顾问进行大学申请规划,还有人办个生日会就能花掉几万块……
■社交媒体上常有人说国际化学校是富二代集聚地,也让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进入去后被看不起或有攀比的毛病。
一开始,我被这样的差距打懵了,很是失落。
但我很快明白过来,如何面对与他人的差距,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挣扎。
哪怕不读国际化学校,我们也经常会刷到大量奢侈生活的短视频,留学后身边同学的经济状况更是天差地别,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羡慕赞叹或自怨自艾,只会让自己陷入无意义的焦虑和无休止的攀比之中。
于是,我选择振作了起来,提前面对人生抛过来的课题。
■我不去上昂贵的补习班,放假期间就自己在星巴克背单词。但是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有点难的。如果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有什么故事、经历和建议分享给我,欢迎写在留言区。
1
我被「富二代」吊打
我是从公立学校转轨进入国际教育的,适应期里我受到的冲击不小,有学习上的巨变,也有思维上的转变。
以前在公立系统大家学的和考的差不多,即使有区别,也是智商与卷的程度或是抢跑的速度之间的区别。
而进入了国际教育,同学们资源与认知,以及信息差可以说是有着云泥之别,其中学习资源的冲击最为直观。
从我下功夫最深的英语学习说起,为了适应一梯队学校繁忙的课内节奏,很多同学会在暑假进行语言培训, 我听说一个托福培训班花费十万元,这还不包括2000多的报名费。
作为普通中产家庭的我来说,这笔钱实在花得心痛。但开学后差距立刻显现,同学们发音标准、表达流畅,开口自信大方,我中考英文水平根本不堪一击。
更让我相形见绌的是,这并非是一个托福班或者是一个暑假的差距,而是日积月累的显现。比如我身边很多同学从小就读国际化学校,原版书、外教课、海外夏校等等,掌握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。
其次是规划认知。
我原本以为「富二代」不需要埋头苦读,但是我却发现这些同学非常重视教育,父母也早早做了很多规划。
这之间的差距也并非是金钱,更是一整套教育认知的差异。
在国际教育体系中,规划几乎决定一切:GPA规划决定选课策略,标化规划影响考试时间选择,专业规划连接活动布局,甚至还有身份规划——一些同学早早拿到海外身份,申请海外大学或许会更有优势。
我甚至听过一种说法:如果想要大学毕业进入顶尖投行,对从事金融职业的规划从高二就应该开始了。
与这样的「完美准备」相比,我的「野路子」好像就不够用了。
■有一个考进清华的博主的感受,当时看到这条视频的我感同身受,我所在的国际高中不也是这副情景吗?
还有人脉,也就是社会学上说的「文化资本」。
我记得曾看过张雪峰的一个视频,他说如果女儿想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,可以直接找《大学之路》的作者吴军老师写推荐信;谷爱凌能上斯坦福,和她妈妈北大本科、斯坦福MBA的履历不无关系——
这种人脉资源,是很多普通家庭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积累的,甚至有时候,想积累都找不到门在哪里。
所以,这些现实一下子在我面前的时候,我自然无法招架,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。
社会学中有一个「上行比较」理论:
如果经常比自己「优越」的人比较,可能激发动机但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。从表面上看,我最初关注的这些同龄人,在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上确实比我优越,以至于激发了我上进的动力,但也会有一些觉得「不公平」的真实感受。
我发现,这里的竞争早已超越了成绩和分数,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。
2
优秀世袭的压力
不过,随着跟同学们交往的深入,我也意识到,人总是会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,反倒对自己所拥有的视而不见。
我发现,那些「富二代」占比也只是极少数,只是因为天生令人瞩目,让我觉得他们才是主流,其实大多数同学还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中产家庭。
同时,我还注意到,那些看似拥有一切的同学,也承受着优势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。
有朋友就告诉我,他父母要求他IB几乎都要考满分,这种对完美的苛求,让他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中,不敢参与那些跟学习无关的事情,也害怕自己不够优秀而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。
另一个同学的爸妈是常春藤毕业的,自然要求他也要读藤校,从小就被规划未来走同样精英的道路,但其实他更想学艺术。
他告诉我,他很羡慕我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。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从父母的职业和地位出发,倒推之后规划好的,每一步都必须按计划进行。
■耶鲁法学院教授Daniel Markovits在《精英陷阱》一书中提到,优绩主义使得精英家庭通过教育投资使后代,但精英本身也无法摆脱内卷的苦恼。
它解释了我最初受到冲击的原由,也让我看到了同学们背后自己的牺牲——
所谓规划往往是双刃剑,确实能提供更多机会,但也可能带来了更大的期望和压力。有个朋友跟我说:
「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高级机器人,每一步都被设计得很好,但我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。」
这个时候,我也就慢慢放下了羡慕,原来我所拥有的也是别人眼里可望而不可及的事。
我也意识到,我能从公立转轨进入国际路线,也已经是很多人眼中的「有特权的人」了,已经享受了父母规划和托举的优势,已经是足够幸运了。但这些事情之前都被我主动忽视了。
更重要的是,我有了全新的思考:国际教育的规划看似是不公平的,但是它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。
这不是零和游戏,我们有各种不同的选择,而不是全部要去挤独木桥,那么我就看清楚自己的脚下,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是了。
■学校每年都会有爱心义卖,高一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名校的钥匙扣,大家都很喜欢
有时候,同学们会坐在一起聊自己的未来计划:
有的同学会选择美国的文理学院去追求博雅教育;
有人会选择英国,在某个专业里深入研究下去,因为是他的热爱;
有人会选择加拿大的co-op项目,学业和带薪实习都有;
我也听闻校外甚至有同龄人考虑毕业后先gap 一年去创业。
这些选择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是难以想象的,但在国际教育环境中都是可能的:传统的「成功」定义——考上最好的学校、拿最高的分数——在国际教育环境中并不完全适用。
一旦转变了思维模式,我开始发现了国际教育的真正价值:它并不是有钱的贵族教育。
而是有着我仍然相信的价值:自由选择的权利,成功路径也不是单一的,只要我愿意去争取和努力,我就有着丰富的可能和机会。
我也从「竞争思维」转向了「并行发展思维」:
我不再关注羡慕别人,基于我现在的自身优势,尽可能的为自己争取资源和机会,去找我热爱的专业方向,以及适合我本身情况的大学。
■什么是公平?
3
我都做了些什么?
于是,我开始行动了起来。
首先,我从在学术上主动出击。
我虽一开始与同学相比英语基础薄弱,但我制定了自己的提升计划:用笔记本积累单词和短语,强迫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只看英文内容,把自己完全泡在英语环境里。必要时参加培训班掌握做题技巧。
一年半后,我的托福考到了110分,SAT达到1550分,不仅追平了那些有基础的同学,还超越了一些人。
在IB学习上,我紧跟学校节奏,最后也取得了44分的预估分。
这里附赠我的IB选课建议和策略:
主动查每门学科的7分率
不同学校开设的课程难度不同,同一门课,在A学校很好拿7,在B学校就不一定了
积极地求助老师、学长学姐,确定选课、选层策略
尝试把选课和专业申请挂钩
按照兴趣选课
■我的三次托福考试,循序渐进,还算顺利
这个过程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韧性——虽然我没有从小熏陶的语言环境,但我有很强的目标导向和执行力。
在活动规划上,虽然我不像某些同学,可以参加藤校夏校或是请昂贵的顾问,但我根据自己的热爱数学锁定了未来应用数学这个目标专业。
围绕这个专业,我参与了数学竞赛、地铁闸机效率研究、绿色出行App开发等项目。
虽然没有从高一就开始布局,让我一开始觉得没有规划是落后了,但我在高二开始的深度参与,这也让有了更富有说服力的真实故事。
更关键的是,我学会了在「规划」和「兴趣」之间找平衡。我不会为了升学去做完全不感兴趣的活动,但也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兴趣和升学目标结合起来。
■我们要去澳门考SAT,我也抓紧机会浅玩了一下
在社会资源和所谓的「人脉」上,我积极去找学长学姐请教经验,在社团中承担更多责任,让老师和同学记住我,用心维护和老师的关系以为推荐信做准备。
慢慢地,我也形成了自己的「小型人脉圈」。
这些,不是基于某种甲方与乙方之间的服务,而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真心,和彼此深刻了解而形成的。
我的视角也开始随着自己拥有更多的信心开始转变。在所谓的家庭背景之外,每个人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独特性、适配度、以及长期的发展潜力,更重要。
又是一年开学季,现在回看这段经历,我感谢当初选择了这条路。
国际学校像一个小型社会,参差清晰可见。刚入学时,我确实沮丧过,也曾抱怨过「有些高峰一辈子都无法逾越」。
但我也开始理解:我们无法选择起点,但可以选择走哪条路。
「君子敬其在己者,而不慕其在天者,是以日进也。」很多差距短期内无法跨越,但只要专注于能掌控的部分、持续积累,我想,我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来。
继续阅读
作者简介
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,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。
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